找到相关内容1491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大唐西域记》今译

    ,西戎臣服听命,创建王业传之后代,拨乱反正,已经跨越了前王,囊括了先代。书同文、车共轨的至治神功,不记载何以赞美大道,不宣明何以显耀盛业。玄奘随著游踪的所到,列举出当地的风土,虽然还没有考证方位,辨别...

    季羡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34370582.html
  • 千里学禅(2)

    我自己的心脏,是完全隔离的,不过我却不能辨别,这两个心脏,究竟是否是同一个心脏,我只对这个目前现形的心脏有浓厚的兴趣,可是却没有什么连带的感情。  我仍旧能够全神贯注地呼吸,没有为它所妨碍。  约略过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5170745.html
  • 宁玛派版 《死者之书》 的死后世界

    莅临引导,或生前的修行熟悉者,立刻辨认出基位光明,风息进入中脉后,必定由顶上梵穴一道出去,解脱获得无生法身。   这是西藏密教认定的最上策的死亡,不过一般人如果不能辨别那个第一光明而有疑虑时,进而即将...

    许明银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0770897.html
  • 玄奘大师归途拜谒感通道场

    产生大勇;如果有了畏惧心,知畏仿能产生诚敬;如果有了勇猛心,知勇仿能产生振奋心。有了这个基础,就要从事相上、明理上、心地上彻底改恶,一心为善。要辨别真假、曲端、是非、正偏、满丰、大小、难易。总之,有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4871160.html
  • 论中国的茶艺及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——兼谈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

    品尝茶汤要徐徐啜咽,细细品味,不能一饮而尽,连灌数杯,毫不辨别滋味如何,等于是佣人劳作牛饮解渴。真正的茶人品茶,最好是山堂夜坐,亲自动手,观水火相战之状,听壶中沸水发出像松涛一般的声音,香茗人杯,茶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32571507.html
  • 吴智和:明代僧家、文人对茶推广之贡献(1)

    甘香,僧家多能随着各种茗茶  产地的不同而辨别出优劣,这不是世俗文士品茗所能望其项  背。  名山大剎多有丛林制度的建立,因而内部分工很细密,  由植茶一端可以作为说明。寺院经济  9页  来源众多,...殆如彩云易散。(注140)真正虎邱茶  实不易得,寺僧惯杂赝种,所谓﹕「替身茶」﹔除非精鉴家  ,实难辨别。(注141)明代地方有司常以此馈遗大吏,寺僧  不堪其扰,后多索性薙除茶树,或任其荒芜,以后...

    吴智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53471649.html
  • 王雷泉:佛教教育的目的、方法及前瞻

    众生的机缘而净其心。随众生的机缘,是辨别教育对象的根机,从而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;净其心,则是佛教教育的宗旨,由心灵净化,进而国土净、众生安、天下平。 ...

    王雷泉 ( 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2773263.html
  • 洞山禅师生平及禅法思想的价值

    辨别工具。可见“三种渗漏”说在接化学人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。   所谓“三种渗漏”   1,“一见渗漏,机不离位,堕在毒海,妙在转位也”。是指犹有我见之念,执着闻见思惑,陷进身、口、意魔障,而不能见...

    如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273505.html
  • 论初期佛教“识”之概念及其特点

    discernment(识别/分别认知),所指的乃是对事物的感官或心灵之感知,即“识”的分辨(discern)及辨别(discriminate)的功能,才是其内涵的重点,否则只是落入到感觉的层次(merely...

    林建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873532.html
  • 唯识五遍行心所及其与现代心理学相关概念之比较

    只是,触是受生起的近因。一般来说,受应先于想,当我们接触外境时,首先生起的是与境界相应的感受或情感。接下来才是“想”,也就是对受进行觉察、辨别、判断等。受比较粗显,容易感知。但是,受与想是可以相互影响...

    廖乐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773550.html